以物流业系统性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企业扬帆出海
2024-12-1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经历了重大变化。曾经,我们的企业安心扮演着全球产业链中的“制造车间”角色。如今,中国制造业正逐步撕掉“代工”标签,昂首迈入“品牌扬帆”的时代。

 

为此,中国物流业需要加大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制造企业在海外闯出广阔天地。

封面插图1211.jpg

制造企业出海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出口贸易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愈发显著。昔日,中国货主的角色多限于生产领域,而现今,他们正在逐步夺取物流供应链的领导权,从单纯的生产者跃升为全球贸易的关键参与者。这一转变,虽然为中国制造企业开启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是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网络的构建挑战。随着中国货主掌控更多物流供应链主导权,他们需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网络。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还需要充分利用境外自媒体流量工具和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来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建立快速响应的市场反馈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其次是物流网络的优化与管理挑战。中国货主在掌控物流主导权后,需要优化全球物流网络,确保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制造企业需要找到全球范围内的物流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货物追踪、库存管理和运输调度的高效协同,优化海外仓布局,掌握终端配送和收款资源,管理跨境运输中的合规性问题。

 

制造企业也要面对资金占用和现金流管理挑战。掌控物流供应链主导权意味着中国货主要承担更多的资金占用,如库存、运输成本等。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避免资金链断裂,成为一大挑战。

 

最后,制造企业还面临风险管理与控制挑战。中国货主在掌握更多主导权的同时,也面临着运输成本波动、货损、汇率变动等风险。如何运用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策略来对冲这些风险,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是另一个重要挑战。

插图1211.jpg

物流企业有了“新任务”

 

随着国内品牌不断走向国际,中国物流企业遭遇更多的新需求。这要求它们不仅要升级服务模式,还要提升国际战略眼光,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应对全链条服务的挑战,以及全球贸易壁垒和合规性问题。

 

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物流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包括构建全球物流网络、推动服务模式的革新、采纳技术创新,并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合规挑战等。

 

物流企业需要国际战略视野升级。物流企业需进行战略转型,从过去主要服务于国外货代的“指定货”需求,转变为在全球范围统筹和调配国际物流资源的“指挥者”。物流企业需要提供从生产、组装到最终交付的全程化供应链服务,

 

物流企业需要构建全球物流网络和资源平台。为了适应品牌“走出去”的趋势,物流企业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高效且合规的物流网络。同时,要进行人民币物流资产的全球布局,它有助于企业占据更多优质的物流设施和关键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物流服务水平。此外,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报价和船期信息,物流企业还需构建和完善信息系统,积累全球物流资源信息,从而为品牌“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

 

物流企业需要升级传统物流服务模式。这包括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如海外仓储、当地配送、逆向物流回收及代收货款等。特别是在处理新能源汽车等重型装备出口时,物流企业需提供更为专业和细致的服务,确保货物顺利通过海关并按时交付。

 

物流企业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超级自动化。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需求预测、协作效率优化、运输路径优化、仓储效率提升以及风险控制,以此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物流企业可以构建物流数字员工,围绕供应链的上下游业务场景,提供端到端的集成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在营销、法务、履约到财务结算的全流程中实现自动化,从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要释放物流数据要素乘数价值。在金融与投资领域,航运数据对大宗物资市场具有指导作用,影响投资分析和交易决策,并在资产融资和租赁价格的衍生金融产品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物流数据的全程可视化特性降低了信贷风险,促进了融资服务的创新,并且其价值链涉及多个不同产业链,如能源、钢铁、化工、汽车等,进一步扩大了航运数据的应用范围。

 

要增强风险控制和合规能力。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物流企业需要逐步优化申报流程,加强员工培训,与海关经纪人建立合作关系,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输。

 

要建立数字物流新标准,特别是服务评价标准体系。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服务创新,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可从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物流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新需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关键变革入手:

 

——打造商业身份认证体系,保障电子交易安全。

 

在全球贸易中,电子单证和电子申报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而这背后离不开商业主体身份的准确识别。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全球商业主体身份识别系统,以提升这一关键能力。这不仅关乎物流业务的电子化协作,更是实现资金与全球商业主体挂钩的前提,从而关系到数字人民币的发展。

 

为推动电子单证流转,保障交易安全,笔者建议鼓励和支持上海浦东进行电子单证立法探索,并设立权威中立的企业开展主体身份认证服务。

 

——打造物流ERP,提升贸易合规应对能力。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物流企业面临逆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壁垒和合规性挑战,尤其是在电子单证和电子申报方面。为应对这些挑战,物流企业需确保申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加强内部培训,优化数据管理和申报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履约能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物流软件迫切需要提升ERP集成服务能力,开发关务申报、合规清关、全程可视化、风险控制、财务对账等功能,以助力物流企业为货主创造价值。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飞科技(efreightech)的成功经验。

 

——建立全球视野和布局,打造海外物流服务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物流行业的趋势指向全球服务网络的构建和本地化服务的深度融合。企业必须提升服务能力,包括建立海外资源网络、增强报价竞争力、制定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以及实现物流全程的信息透明化。

 

面对出海过程中的物流挑战,物流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与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关键海外市场设立物流中心或仓储设施,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人才,提高团队的国际物流操作能力;投资于物流信息化,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强化物流全程可视化和风险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我国物流企业将能更好地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发展。

 

——疏解制造业资金成本,支持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提升,国内货主面临海外库存带来的资金占用压力。为优化金融服务并降低制造业资金成本,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跨境电商和海外仓需求的融资产品,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的努力;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以减轻海外库存和应收账款风险;提供更多贸易融资产品帮助制造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倡导本地化组装生产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压力,以及建立涵盖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市场,中国货主与物流企业需要携手并进,不断创新求变,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来源: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徐凯


热线电话
0574-87730969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0574-27729933
宁波市鄞州区河清北路299号升阳泰大厦5-6楼
yongtai@yongtaitr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