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媒 联通全球
数字时代对交通行业意味着什么?如何推进数字时代全球互联互通?9月25日,这些问题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的首场主题会议上被一再抛出。
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行业机构、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互联互通:促进数字时代互联互通”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探推动跨境运输便利化的新路径,为全球交通发展注入新活力。
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面临深刻的挑战——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道阻且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增多。“全球合作互联互通是应对挑战的良方。”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在致辞中表示,实现交通互联互通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有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有利于拓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应用空间。
“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是助力各国经济复苏,畅通世界经济运行的脉络,促进人类社会福祉的重要保障。”赵冲久介绍,中国始终致力于加深互联互通,为各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搭建平台、探索路径。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体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持续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所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促进互联互通,对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副行长(主管基础设施领域)陈广哲以粮食安全举例,“交通网络的中断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在非洲等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由于交通的延迟、仓储的不善,可能导致1/4的粮食被浪费,还会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如果把这些数字叠加在一起,就能意识到交通网络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对此,他认为未来必须做好准备,建立起更加清洁、高效和有韧性的联通网络。
在地中海航运公司全球CEO索伦·托夫特看来,未来20年里,数字化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相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形成强大的效应,推动积极的变革。希望各国相联相通,真正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方案,最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坚持“硬”“软”结合
交通,关键在“通”。所谓“通”,不仅在于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在于推进制度规则的“软联通”。主题会议上,代表们就加速软硬联通、打造互联互通新格局分享了看法与成果。
设施互联互通,夯实合作基础——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而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参与了全球许多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赵冲久介绍,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沿线国家运输水平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在当地有效地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我国通向印度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推动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大进作主题发言时表示,围绕有力支撑辐射中心,云南全力推进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以西通道为例,从云南昆明经缅甸皎漂港出海至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运输距离只有3800公里,运输时间仅需7天,可以带动沿线的产业园区、边境合作区、国际陆港等发展壮大,实现通道、产业、贸易融合发展。”
规则标准贯通,密切经贸往来——
加强制度规则“软联通”,在于促进各国规则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推进运输便利、标准规范、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成立于1948年,该联盟全球TIR与过境业务主任塔提亚娜·瑞贝蕾特介绍,“75年以来,我们与成员国政府、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区域组织协作,提出开发、执行、并监测的一套全球标准,让道路交通更加绿色、高效和安全。作为全球有关国际转运的标准——TIR,目前已有78个签约方加入该公约。”TIR要求货物在一个或多个国境以安全的卡车进行运输,同时又在一种互相认同的标准值下进行运输,这代表着一种合作、一种无缝连接。
加快资金融通,共享市场机遇——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对“可持续交通:携手合作助力全球发展”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据介绍,为了更好地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自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来,融资总额超80亿美元,30个跨境互联互通项目获批、价值超50亿美元。“我们将保持无条件的承诺,与我们的成员与合作伙伴一同,为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而努力,我们将继续支持连接亚洲重要基础设施和经济体,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可持续交通项目。”他目光坚毅地说道。
聚焦技术革命
传统交通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为交通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巨大潜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文健认为,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共建共享。
在参会嘉宾的自由发言环节中,雄安新区特聘专家、数字办主任张强对数字化创新表达了同样的关注,“雄安新区正在努力打造全数字化环境,希望成为未来交通新技术、新模式的协同创新集聚区,这是雄安新区的目标。”他指出,从雄安新区的城市交通规划开始,就已经作出两个重要调整——一是规划的着重点从交通出行的载具转向城市的居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确定“90/80”出行目标,坚持公交优先,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正如代表与嘉宾们所分享的,协同创新实现交通智能化已成为共识。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围绕“大模型将在未来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的发展”主题,分享了百度集团的思考与实践。“数字时代对交通行业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刻,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我们得以把车、路、云、图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整合,来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这两者是交通最关键的环节。”沈抖表示,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感知到认知、到决策、到控制的过程,传统的人工智能在里面只能呈现碎片化应用,例如识别一个红绿灯、识别违章等。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用大模型把所有因素串联起来。
“我们运用5G+数字技术实现了一些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了100多个场景化应用,并已经落地了1000多个项目,比如智慧城市交通、公路交通、港口和民航等,都有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越分享经验时说,作为创新型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将在智慧交通领域继续走深走实。
如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间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信任与合作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金钥匙”,而交通互联互通已将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构筑各国共赢发展的纽带。
共谋发展 同步向前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9月25日举办的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主题会议“共同发展: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上,嘉宾共享经验、共商对策,深入探讨可持续交通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普惠交通 服务均等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对保障人员和货物流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服务的普惠性,深入践行共同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加强边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无障碍出行服务环境等方面,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农村群众谋发展的共同心声。十年来,交通运输部始终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核心,全力推动农村交通事业取得飞跃式发展。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介绍说,截至2022年底,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基本建成普惠公平、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地区行路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
“四好农村路”建设,修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地区交通发展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成功实践载体。
可持续交通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具有关键作用。中国邮政集团董事长刘爱力介绍说,中国邮政作为唯一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的国有企业,忠实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依托5.4万个营业网点、42万个邮乐购站点和日均里程超过420万公里的农村邮路,构建惠及全民的庞大邮政网络,架起了连接城乡、服务民生的桥梁和纽带。中国邮政持续丰富普服新内涵,推动业务创新和渠道转型,因地制宜叠加政务类、生活缴费等业务,让百姓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更多的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增强了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
大道通达,山乡巨变。路通业兴,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23.1万处,其中设在农村地区的达7.6万处;邮政农村投递路线达10.4万条,总里程达414.7万公里。澎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城乡间快速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交通出行中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怀帮助,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大家知道中国有不少老百姓出行要坐轮椅,但轮椅出行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去年高德地图就做了轮椅导航,服务坐轮椅出行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可以享受与普通人一样的导航和规划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介绍说,迄今为止高德地图已为坐轮椅出行的群体提供了超过100万次的导航服务。
大道同行 互利共赢
中国坚持交通先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为中国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不仅重视自身发展,同样关注全人类共同发展,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为全球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在中国对外援助70多年光辉历程中,基础设施一直是重要领域。”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翊说,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喀喇昆仑公路已成为中国援助标志性符号,“修建坦赞铁路,中国先后派出铁路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施工高峰时,中国人员达16000余人,60余人献出宝贵生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宏阔的视野和大国领袖的气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大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也日益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以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大格局为重点,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六廊六路建设。在巴基斯坦先后实施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仑公路等相关路段改扩建等项目,促进中巴陆地贸易繁荣,在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援建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
支持空海交通建设。支持毛里塔尼亚友谊港扩建,显著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缓解货船积压滞港现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物流节点,帮助巴基斯坦、尼泊尔、马尔代夫、柬埔寨、赞比亚、津巴布韦、多哥等国实施机场升级改扩建项目,提高机场运营能力和安全性,带动当地旅游业贸易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心联通”持续深入,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有效服务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拉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人员流动交往。以中老铁路为例,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该铁路的开通改善了老挝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当地运输效率和水平,极大地改变了老挝的交通运输格局,有效打通了老挝的经济动脉。
中国深化与各国在交通领域互利合作,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培养交通领域各层次人才,为共同推动全球交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中交集团副总经理陈重介绍说,该公司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填补了马来半岛东西岸没有铁路贯通的空白,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是该国历史上首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是横跨印度洋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依托这些标志性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公司持续不断为当地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以肯尼亚蒙内铁路为例,建设期间,项目为肯尼亚提供了累计超过4.6万个工作岗位,培养属地施工技术人员超过4000人。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资金缺口巨大。“丝路基金把交通运输行业作为重要的投资领域。成立8年来,在交通运输领域已经投入了10个项目,超过50亿美元,占总投资25%以上,有力支持了‘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丝路基金副总经理司欣波说。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国坚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了基础设施联通新篇章。
凝聚共识 携手并进
“当前全球交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发展成果还未能普遍惠及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位群体,需要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我们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发展关切,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王刚表示。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特殊处境国家办公室高级代表拉巴卜·法蒂玛主要工作是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小岛发展中国家的福祉,使命是要为全球的92个最脆弱国家13亿人口提供支持。“可持续交通对他们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而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自身交通联通挑战,比如最不发达的国家往往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和不可靠的问题,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有大量的最不发达国家,有1/3人口都没有办法享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拉巴卜·法蒂玛说:“这些国家面临的脆弱环境,再加上全球各项危机、疫情、地缘政治的冲突、气候变化等等影响因素,让这些国家更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扭转他们当前的发展路径,赋能可持续交通的发展至关重要。”
她建议,巩固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推动交通网络的发展。“跨区域的互联互通涵盖了多项要素,其中包括建立起强健和具有气候韧性的区域和跨境基础设施,需要简化通关流程,推出更加优化的监管机制和区域性及跨区域的战略,进而鼓励进一步跨境合作,来推动跨境贸易的发展。”
李翊表示,要汇聚更多资源,创新融资模式,扩大融资规模,充分调动多边金融机构、私营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解决融资发展这一发展瓶颈。“我们需要加强三方和多方合作,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实现优势互补,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支持。”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李翊表示,要凝聚发展共识,把发展议题重新拉回到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坚持开放包容、互相助力、互利共赢,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划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创新赋能 拥抱未来
如何坚持创新驱动,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9月26日,作为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议题之一的“创新驱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拥抱全球智慧交通美好未来”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
“技术创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天,来自全球王有哲的各界交通人士围绕论坛主题,共商创新驱动对可持续交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趋势,共享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走科技创新道路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不断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推动着全球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的蓬勃发展。
当天,与会专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发展,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体系建设展开高端对话,共同探讨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高速铁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能源汽车、数字交通、超大型交通工程等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也向世界分享‘中国创新’带来的效力、效益和便利。”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在致辞中表示。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变革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动力转换,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
“新时代、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活跃期,从综合网络建设到智能交通发展,从绿色体系优化到新型设备研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表示,展望未来,将形成交通网、设施网、信息网、能源网“四网合一”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运输服务、出行信号、排放监测、城市生活的一体化,构筑层联动的精细化交通生态系统,为人民提供个性化、自主式的美好出行方式。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要把握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交通发展,携手打造‘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智慧交通美好未来。”论坛现场,不少代表对此深有感触。
以数字技术引领交通物流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绿色交通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交通与智能交通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论坛上,来自全球各界交通人士分享了各自领域创新做法,以高端技术引领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
“数据就是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在分享香港特区政府推行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方面工作时介绍,在陆路交通方面,香港通过在主要干道安装过千组交通探测器来管理路面交通,同时让市民大众通过手机APP来接收实时交通资讯,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
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出行的脚步,丈量着一个国家的进步。
“我们在港口货物清关方面,可以通过交一次手续,就完成所有在港的手续。”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局长张英智表示,近年来,新加坡在实现港口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同时他也坦言,只有与更多合作伙伴开展低碳或零排放燃料的研发和应用,让不同港口之间实现无缝数据分享,才能更好地促进货物流通。
如何创新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紧密围绕论坛主旨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国际铁路具有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潜力,且不应止步于欧盟边界,COTIF致力于扩大国际互操作性的概念,COTIF在邻国之间,建立了街口和桥梁。”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OTIF)秘书长沃尔夫冈·库珀表示,由于其灵活统一的规则,使组织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际铁路运输成为可能;由于对危险品运输法规的不断调整,COTIF确保铁路始终是最安全的运输方式。
“数字化和创新是ITF工作的五大支柱之一,同时它也是ITF研究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际运输论坛(ITF)秘书长金永泰介绍,目前该组织将重点放在交通创新上,例如ITF的出行创新中心致力于帮助政府适应和创新,明确将彻底改变交通政策的趋势。
与会专家表示,要共同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数字技术创新合作研究,打造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合作、开放、共赢的全球性交通创新平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此次论坛上,企业代表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带动产业链研发效率提升、做好创新链与交通产业链结合等问题,畅谈和展望交通未来发展,深化全球交通合作。
“建筑工业化是未来交通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铁建集团董事长汪建平表示,中国铁建将全力打造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基建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数字化技术贯穿项目设计策划、建设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助力交通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
顺丰集团创始人、顺丰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就构建数字化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的话题发表演讲。他介绍,该集团在2021年成立了绿色低碳数字化平台,并在花湖机场搭建智能管控平台,综合能耗降低10%,每年可以减碳2.6万吨,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供应链合作。
“现代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坚持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泛在物联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我们新的交通运营场景,为客户提供新的体验,我们秉承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创新理念,为客户提供绿色、低碳、智慧出行产品。”中国中车集团总工程师王军表示。
在自由发言环节,权威专家和业界精英就“可持续交通将如何推动可持续的发展”“创新技术在实现可持续、高效的交通系统和服务当中的作用”等话题深入研讨。观点碰撞中,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企业间在知识分享、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向世界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效力、效益和便利。”
生态优先 低碳转型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在全球脱碳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既是顺应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将为世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9月26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主题会议“生态优先:加快全球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上,来自国内外的交通运输政府部门官员、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推动全球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可行的、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
强化顶层设计 引领可持续交通加速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脉络,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交通合作“五个坚持”倡议,强调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为建设可持续交通指明了方向。
“我们制定节能降碳发展的行动纲领与阶段路径,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我们改变交通运输的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集约与循环利用,我们践行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说。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51.2%,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启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线交易,年覆盖超过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下一步我们将与交通运输部一道,从运输结构调整,鼓励绿色出行,推动交通工具绿色化、低碳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路沿线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加快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陆新明说。
“我们也十分注重强化政策激励,持续推进交通绿色转型。”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说,北京市综合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创新建立了基于MaaS平台的碳普惠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将市民个体的绿色出行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转化为对个体的激励,并将绿色出行的全方式纳入激励范围,构建基于市场机制可持续的激励模式。
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绿色技术装备应用
目前,航空运输业碳排放在交通运输业占比约10%,增速较快且减排难度较大,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须伦表示,近年来,南航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形成了以飞机节能减排、降低地面能耗、旅客绿色出行为抓手,覆盖航空运输全流程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地面节能为例,推进机场车辆“油改电”,重点机场新增和更新用车全部实现电动化,在55家机场推广飞机APU替代。同时,南航还加强科技支撑,研发“航油e云”、机务无纸化签名系统,推广电子飞行包,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创新能力,加强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成为航空业节能减排的新选择。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朱莉介绍,空客计划到2030年,所有的飞机都能够100%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目前,我们正在开发有史以来第一架氢动力、低排放飞机,预期在2035年开始运营。”朱莉说。
向新而行,航运业与航空业同频共振。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冯波鸣介绍,该集团有序推进绿色能源替代更新,研究确立了短期以LNG与甲醇并举、中长期有序推进氨或氢的技术路线图,正陆续订造16艘LNG/甲醇双燃料船,同时发起设立绿色船舶技术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甲醇动力及零碳船舶研究,力争2030年前投放第一艘零碳船舶;全方位推进船舶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示范应用,并在海上风帆船、气层减阻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投运了安装第二代风帆的VLCC船舶,年平均节油率提高至9.8%,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率先探索建立“数字船舶标准”,通过自主研发“船舶转速优化系统”,平均节能效果达到3%。
交通与能源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伴随着全球“双碳”时代的到来,推动交通的绿色革命、能源的绿色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表示,该公司不断拓展交能融合应用新场景,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倾力打造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绿色轨道交通、绿色船舶,枣菏高速、平陆运河、上海洋山港近零碳港区、烟台港、黄花机场等一批全场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已经落地并正在有效推进。
推动全球合作 谱写共同脱碳新篇章
“如果没有我们的统一行动,航运业的排放将会极大增加。”丹麦海事局局长安得利斯说。
“现在就是一个脱碳的良好时机,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法国达飞集团执行副总裁克莉丝汀·卡布说。
对于航运业脱碳,安得利斯认为,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强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共同合作、共同脱碳。“在未来10年里,航运业将会引入新技术、新燃料,而这些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和挑战。”安得利斯表示,没有人能自己制定解决方案,因此跨国界的合作非常重要,当局监管机构要以新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与船东、建筑商、技术生产商和船级社合作,制定和采用新的规则和标准,以确保监管不会成为绿色转型的障碍。
“从1991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是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在供应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克莉丝汀·卡布说,通过合作,达飞集团能在中国得到大量的、充足的、经济可行的、可持续的新能源供应。
2022年,达飞集团与上港集团签署了LNG加注协议,共同开启了航运和物流能源转型的新里程碑。“这只是我们合作的一部分,今年我们还与中远等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以确保绿色甲醇的能源进行供应。”克莉丝汀·卡布介绍,达飞集团还与中国的船厂也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因为中国船厂有着先进的造船技术,高效的各种设备以及先进的船漆和其他技术应用。
与克莉丝汀·卡布一样,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也认为航运业脱碳离不开全球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彦辞分析表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船舶绿色燃料生产国家,中国有很多的工程人才,对绿色燃料的开发转化速度非常快。“当然,55%的船舶由中国制造,所以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没有减排或减碳的努力,这一定是一个全球协作的必然要求。”彦辞说。
在论坛上,绿色低碳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需要更加紧密的全球合作,成为行业共识。
来源:中国水运报